课程介绍

泉州师范学院 运动训练学 课程教学大纲 (参考模板)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运动训练学 课程代码 英文名称 课程类型 专业拓展课程 必修/选修 必修 学分数 2 学时数 32 适用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 开课学期 6 开课单位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 《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 课程简介 《运动训练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拓展课程。该课程是一门总结运动训练规律、解释运动训练原理,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科学。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使其能运用运动训练原理和方法,指导学校业余运动训练和比赛,培养业余运动员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促进学校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 本课程在第5学期开课,共2学分,32学时,采用讲授方式进行教学,课程结束后进行闭卷考,成绩由期末考(占60%)、作业和期中考(占30%)、平时表现(10%)构成。 二、课程目标与要求 (一)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丰富和提高体育学科的科学素养,为指导学校业余运动训练和比赛,培养业余运动员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促进学校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课程目标的内涵应体现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要求,准确表达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获得的能力而非教学要求。 分点说明本课程的目标(以下范例仅供参考)。 1.了解运动训练学课程的地位与意义,加深对学校体育工作内涵的认识,增加学科素养。 2.掌握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成为中小学业余运动训练的教练员奠定良好基础。 3.促进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融合,拓展和丰富促体育教学训练手段;为日后从事学校体育教学训练、促进学生健康的专业实践与专业发展打好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1 3.学科素养(H) 3.了解运动训练学课程的地位与意义,加深对学校体育工作内涵的认识,增加学科素养。 课程目标2 4.教学能力(M) 4.掌握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成为中小学业余运动训练的教练员奠定良好基础。 课程目标3 5.技术融合(H) 5.促进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融合,拓展和丰富促体育教学训练手段;为日后从事学校体育教学训练、促进学生健康的专业实践与专业发展打好基础。 (三)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方式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章节及内容 教学方式 1.学习了解紧急体育的形成与发展,现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特点和价值。 2.学习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 绪论 1.讲授 2.提问与发言 1.学习了解运动员选材的内涵、意义、内容和任务。 2.学习了解遗传、发育与运动员选材。 3.学习主要运动项目的选材 第二章 运动员选材 1.讲授 2.提问与发言 1.掌握与运动训练密切相关的四个基本原则。 第三章 运动训练的原则 1.讲授 2.提问与发言 学习掌握运动训练最常用、最基本的训练方法。 介绍其他训练方法。 第四章 运动训练方法 1.讲授 2.提问与发言 1.学习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内容。 2.学习了解如何通过运动训练提高运动素质和掌握运动技术。 第五章 运动训练的内容 1.讲授 2.提问与发言 1.学习掌握运动训练过程的组织与结构,各种训练计划的制定方法和要求。 第六章 运动训练过程的计划与实施 1.讲授 2.提问与发言 学习掌握如何带领运动队(员)进行参赛准备、比赛和赛后总结 第七章 参赛的准备、进行与总结 1.讲授 2.提问与发言 了解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框架与分类 第八章 项群训练理论总论 1.讲授 2.提问与发言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章节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第一章 绪论 1.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2.运动训练学的发展趋势。 1.学习掌握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运动训练及其特征;现代运动训练学的基础理论等。 2.学习掌握相关名词概念 4 第二章 运动员选材 1.运动员选材概述; 2.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及其方法; 3.主要运动项目的选材; 4.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实施。 1.学习运动员选材的定义、意义、任务。 2.学习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及其方法 3.介绍主要运动项目的选材。 4. 学习掌握实施运动员选材的主要内容 4 第三章 运动训练的原则 1.动机激励与自觉积极性原则; 2.专项化和个性化原则; 3.系统性与周期性原则;4.适宜负荷与恢复原则。 学习掌握指导科学训练的基本原则。 4 第四章 运动训练方法 1.重复训练法; 2.间歇训练法; 3.持续训练法; 4.循环训练法; 5.分解与完整训练法; 6.其他训练法。 1.学习掌握前五种训练方法的定义、类型,适用范围,构成因素,主要特点,注意问题。 2.了解其他训练方法。 4 第五章 运动训练的内容 1.体能训练; 2.运动技术训练; 3.运动战术训练; 4.心理训练; 5.知能训练。 学习掌握各训练内容的定义、特点、意义、要素、作用、训练任务、程序与方法。 4 第六章 运动训练过程的计划与实施 1.训练过程概述; 2.运动训练计划及其制定; 3.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 1.学习掌握运动训练过程的组织与结构; 2.学习掌握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方法; 3.学习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 4 第七章 参赛的准备、进行与总结 1.参赛准备 2.教练员的赛场指挥 3.运动员参赛行为的自我控制; 4.参赛总结。 1.学习掌握运动员教练员的赛前准备、教练员的临场指挥艺术、运动员的参赛行为控制,以及赛后的总结。 4 第八章 项群训练理论总论 1.项群理论的框架; 2.项群理论的分类。 1. 了解项群理论的框架和分类 4 合计 32 三、实践教学环节要求 为了进一步加强、提高学生运动训练学课程的认识和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环节方面作以下工作: 1、明确本课程学习目的,合理运用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2、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课外自学,在规定学时中,较系统的掌握健康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3、强调本课程理论知识与体育专业知识的融合,结合体育实践的实际,在体育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的内化。 四、教学方法的原则性建议 1.教学重点 根据本课程教学目标,必须重点掌握运动训练原则、内容、方法以及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2.教学难点 由于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运动训练经历较为匮乏,对运动训练的感性认识较少,因此,对这一实践性较强课程的认识会比较抽象,加上专业基础理论掌握不够扎实,使得对本课程理论学习的理解和应用都有一定难度。 3.方法提示 (1)本课程面授辅导应以讲授基础理论,讲授基本原理为主,重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学习的方法。 (2)将本课程理论体育教学和训练实践结合进行讲解分析,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训练的原则、内容及其方法。适合进行案例教学和见习,并鼓励自主实习。 (3)要求学生在学习课程主要内容之余,尽可能地学好教材中的拓展教学内容部分,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使用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1.使用教材:《运动训练学》王家宏 熊焰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第3版,2018年8月第1次印刷。 2.主要参考书目: (1)《运动选材学》王家宏 熊焰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第3版,2018年8月第1次印刷。 (2)《运动训练学》田麦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 1、考试方法:课程结束后,即时进行闭卷笔试。 2、成绩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60%,期中考、单元考、作业30%,平时表现(课堂提问、出勤情况)10%。 (应列表说明课程目标与考核内容、评价依据的对应关系;试卷出题标准及指标点权重) 课程目标与考核内容、评价依据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与依据 1.了解运动训练学课程的地位与意义,加深对学校体育工作内涵的认识,增加学科素养。 绪论 运动员选材 1.讨论发言 2.试卷: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2.掌握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成为中小学业余运动训练的教练员奠定良好基础。 运动训练原则、内容、方法、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参赛的准备、进行与总结 1.讨论发言 2.试卷:填空题、简答题或者问答题 3.小论文 3.促进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融合,拓展和丰富促体育教学训练手段;为日后从事学校体育教学训练、促进学生健康的专业实践与专业发展打好基础。 运动训练原则、内容、方法 1.讨论发言 2.试卷: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或问答题 3.作业 试卷出题标准及指标点权重 章节比例指标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第一章 10% 5% 第二章 5 5 5% 第三章 10% 5% 第四章 10% 5% 第五章 10% 10% 第六章 10% 第七章 10% 第八章 0% 权重值 0.16 0.54 0.3 注:以上权重比例根据各门课程实际特点进行分分配。 七、课程大纲的编写依据 本大纲编写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关于印发《泉州师范学院关于编制课程教学大纲的实施意见(修订)》的通知(教务〔2014〕16号),以及泉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19级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编制。 八、编制人与编制时间 1.编制人:颜 昶 2.审核人: 3.编写时间:2019年8月18日

课程通知 >>更多
最新动态